2月23日,《天津日報》頭版刊發《經開區: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經濟發展“含金量”》文章,報道了天津經開區南港工業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動產業專業升級,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環保的雙贏,帶動區域實現綠色發展。
當奮戰經濟“開門紅”遇到厚植環保“生態綠”,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走進“內外兼修”的天津經開區南港工業區,不難找到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經濟發展“含金量”的答案。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值企業開足馬力、重點項目全力以赴搶開局之時,置身裝置林立、晝夜運轉的園區,聞不到異樣氣味,眺望遠處,岸線綿延、海天一色的美景清晰可見。“是不是和傳統印象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工園區不一樣?這是綠色動能催生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的成果。”中石化英力士(天津)石化有限公司安全環保經理明健告訴記者,“比如我們天津南港乙烯項目,現在10套生產裝置24小時開工,每天僅乙烯產量就達2300余噸。我們同時是中國石化在全國布局的首個‘全綠電’石化工廠,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今年企業定下新增年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目標,信心背后是產能提升和節能降碳‘雙向奔赴’。”
產業發展,綠色先行。已有超過40家石化企業扎根的南港工業區,是天津綠色石化產業的承載地,其所在的經開區也是生態環境部批準的第一批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單位。傳統石化產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強度偏高,恰是中石化英力士(天津)公司等企業轉型升級、逐“綠”而行的發力點。
明健舉例道:“我們在乙烯及高附產品分離過程中需要冷能,同在南港工業區的天津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在回收天然氣中的C2+時需要熱能。按慣例,需各自安裝能耗設備進行降溫或加熱。不久前,中國石化在南港正式投用了國內首座冷熱能互換站,通過兩個項目間鋪設管道,以清潔能源甲醇做‘媒介’使冷熱能循環互換,既確保兩個項目安全生產、經濟發展,節能降耗、減排降碳效果也非常明顯,每年或將節省天然氣1300萬立方米、節電300萬千瓦時,相當于6200個標準泳池的容積和1400個家庭的年耗電量。”
中海油(天津)油田化工有限公司也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企業安全總監曹士峰說:“我們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最大的海上油氣水處理化學藥劑生產保供單位,破乳劑、清水劑等產品暢銷海內外。近年來,碳足跡成為產品出海的關鍵‘綠色通行證’,但化工行業是碳排放大戶,為此生態環境部門梳理國際相關政策法規,深入企業宣貫,并指導設備改造、技術改進等,助推企業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去年幫助我們完成3A級綠色工廠認證、產品碳足跡評估、綠色工業產品認證評估、清潔生產審核等,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份額、提升產品競爭力夯實了基礎。”
“明顯感受到企業近年來環保意識增強,我們也多措并舉做好服務。”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舉例,去年他們助力中石化英力士(天津)公司創建無廢企業的同時,還支持將乙烯項目配套建設的天津泰港石化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納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的“無廢集團”建設試點,使乙烯項目的污水回用率達70%以上,不僅讓企業降本增效,園區的非常規水源利用水平也上了新臺階,2024年南港工業區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授予“園區水效領跑者”。
“今年我們將繼續加大投入,進行LAO(線性α-烯烴)裝置催化劑殘渣處理系統節能回收、PP(聚丙烯)裝置水系統循環利用項目等30余項技術改造,提升企業‘含綠量’。”明健說。談到今年企業的發展,曹士峰表示,企業計劃采買綠電600萬千瓦時,實現減碳7015.44噸,并推進綠色產品迭代升級、產品去危化升級,實現綠色5A級工廠認證。
如何在全國試點探索更多“天津經驗”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介紹,經開區將持續指導企業申報綠色制造示范體系,加快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升級改造,引導更多企業投身綠色工廠、“無廢工廠”創建。“今年我們要在試點園區和示范項目建設上升級加力,推動形成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和產業大循環,在碳足跡管理、新污染物治理、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等方面積極探索,力爭年內新增10家國家綠色制造示范單位,使綠色動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說。